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浙江传媒主持人周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浙江传媒主持人周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现在农村随礼邻居是五百,好点关系是八百亲戚是两千起,这样多吗
现在农村随礼邻居是五百,好点关系是八百亲戚是两千起,这样多吗
农村礼数多,随礼水涨船高,邻居五百,关系好的的八百,亲戚两千起,这随礼的标准,看似个个家财万贯、说起来好像浓浓的情感,随这点礼金,说多,不多;说少,不少。
按照题主的描述,你的家乡并不富裕,而家乡人想方设法办酒席的名目,七奇八怪,名目繁多,其办酒席的目的已脱离了人情世故,完全陷入到了相互攀比着收礼金的杂念中,真是让世人开了眼界。
主家办酒席,邀请你去参加,不去吧,得罪人;去吧,随礼少了又拿不出手,碍于面子怕人笑话,于是,别人送多少礼金,我也送上多少,其实呢,其家境并不富裕,甚至家徒四壁,或是一贫如洗;然而,脸打肿,充胖子,心不甘,情不愿,怎么办?唯一的办法就是脑洞大开,挖空心思自己也办酒席,广而告之,想着法子把送出去的礼金收回来,同时,还梦想着能发上一笔小财。最可笑、最不可思议的酒席五花八门,完全到了不要脸面的地步,比如:有的人家养的老母猪生仔了也办酒席庆贺,有的人买了一双新皮鞋也办酒席请客,大病不死出院了也办酒席请客,凡此种种,不一而论,目的只有一个,办酒席,收大礼。
因而,在一些地方,办酒席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,你办,我也办,巧立名目的办;***不管,百姓叫苦,民遭罪,一年到头,辛辛苦苦挣来的钱,填饱了一张嘴,浪费一大片。
针对题主所述,随礼多少,已不重要;重要的是这股办酒席的风气,毒害了民风民俗,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歪风邪气的滋生,最终受害的是平民百姓。
现在农村随礼邻居是五百,好点关系是八百亲戚两千起,这样的多吗?
我觉得题主说的这个农村随礼钱数对我们这边来说有点多,这样的应该是南方沿海地区的农村吧,那边经济发达,比起我们这内陆还是山区的农村来说富裕多了,随礼也就随之增长。我这里是河北保定一个山区,无论是婚丧嫁娶都没有超过一千的,当然除了个别有钱的家庭除外,普通家庭最多一千起步。
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,这一年的份子钱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!村里有红白喜事肯定得去,一个村的村民,抬头不见低头见,你我礼尚往来,才有人情冷暖。而一些新房乔迁之喜,大病出院,考上大学,孩子周岁酒等,有一点关系的人家通知你了,你不去不行,碍于情面最少得掏一百块的礼钱。如果是邻居家有红白喜事,一般都先看礼账本,要是早几年的礼钱比如他随礼的是五十块钱,等到我们还礼时就最少一百块钱,如果是一百,我们就得还礼二百块钱。因为时代在变化,物价在飞涨,不能用以前的物价和现在相比较。
如果是家里的亲戚的话礼钱就多了。我2012年结婚时,我大姑给随礼一千块钱。他小子2018年结婚我婆婆随礼也是一千块钱,相当于还礼吧。婚礼当天还得给新媳妇掏认大小的钱,婆婆和公公一人二百,一共掏出去一千四百块钱。我是当嫂子的,给表弟随礼五百块钱,认大小的钱是一百块。如果是平时走动频繁的亲戚红事就是六百,或者八百块钱。普通亲戚的也就是一二百块钱。白事的话礼钱比红事稍微少点,没有红事热闹。
2016年的时候,我爸爸跟我说他这辈子随礼最多的就是两千块钱。我娘家的二姑家非常有钱,表哥结婚时在县城大办酒席,我爸爸和两个叔叔商量随礼一千块钱行不行,但是又怕到时候怕少,又装上了一千块钱以防备用。去饭店时他们看到平时亲戚朋友最少就随礼五百,大多数的都是一千,而他们又是当舅舅,怎么能随一千呢?面子上太过意不去了。于是爸爸和叔叔只能随礼两千块钱。因为现场来的都是二姑的朋友,他们都是有钱人,随礼当然少不了,做舅舅的不能拖后腿。
农村都讲究礼尚往来,村民之间相互随礼是为了增加感情,你给我随礼,我以后会给你还礼,这也是很早就传下来的风俗习惯。但是随着社会在发展,物价在飞涨,亲戚间的随礼逐年在涨高,老百姓越来越承受不起,都在“打脸充胖子”。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?
现在婚葬稼娶,礼上往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不小负担,在农村底收λ的人群出一次礼,打底也是200元,关糸少好一点就300至500元,亲戚关糸3一5千上万的都有,爱与面子,相互攀比,城里的上班一族更是了不得,一月工资不够随3份礼的,这种恶习恐怕谁都制止不了,国家在前进,人类在进步,所以随之以来的份子钱也是在大踏步的增长。
我认为这种随礼现象不足取,农村婚丧嫁娶,考学、当兵,小孩过生日(剃毛头),生子得孙,老人过寿等等办酒宴的事太多了。如果都像这样随礼,农村会有许多家庭能走向贫穷路。
人情往来主要的是捧个人场,捧场的来了是要招待的,招待要花招待费,随礼主要是捧场人凑个份子,不致于办事的主人有过多的损失。
记得小时候农村办事都贴钱的多,特别是白事情,许多人只要买上两刀纸就去捧场,主人也要和致亲一样去招待,因此都是贴夲的,好多人因此而欠好多债。那时。谁要是在老人身上办事赚钱(宴席办的孬)就会被骂缺德。
现在和过去完全不同了,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就是为了赚钱。因为现在随礼越涨越高,办这些事只赚钱不贴夲,而且办得越大赚钱就越多。
随礼的钱无论是邻里之间还是亲朋好友隔一时期就往上涨。其原因是这样的,1、比如某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,考学、结婚、生子办酒宴能有几次?而有的家庭却有二个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,这样的家庭所要办的酒宴就比一个孩子多几倍。看到有利可图,这家人在随礼上就自动加码,由于攀比心理人们就跟风。2、时代变化,生活条件好了,所办的酒宴也越来越好,为了与酒宴协调,随礼钱也得加码。3、有的人爱充光贵,他(她)们总喜欢比同样关系的人多随礼,以显摆自己,一次二次,人们不得不紧跟。
这样一个孩子的家庭如果孩子早早办完事了,以后与别人的来往就大大的吃亏了,会因为不断高涨的随礼而苦不堪言。许多家庭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积蓄两个钱都用在了随礼上。
以我个人为例,我的儿子结婚早(在夲村比同龄早两三年)。办喜宴时,邻里之间只随礼50元,好一点的亲朋是100元,致亲是500元——1000元。两年后,与我家有来往的邻里亲朋及至亲的孩子都陆续开始结婚了,而这时的随礼已涨到邻里间100——200元元,好点的亲朋是300元,致亲是500元到2000元。这样我们家是不是吃了大亏?难怪一到随礼时老婆就想吵架!有时生气时说我们也得办喜宴给孙子办生日宴,我坚决反对。只能劝说:你不办,以后不欠他们礼的就不去,你要办了,以后人家办事还得去。有来无往非君子吗!可是,你不办,那些早已不欠他们礼了的人,一经婚丧嫁娶照样发来邀请,大方的老婆,背后发发脾气,最后还得和人一样随礼。
农村随礼风愈演愈烈,造成家庭负担严重,多数叫苦不迭。而最痛心的是严重的浪费。你想想,甲到乙家出礼,是不是大吃二喝?反过来乙到甲家还礼,还要大吃二喝。这来往要浪费多少钱?当时表面上赚钱了,可以后是不是要还礼?这个钱实质上沒有增,而来回吃喝就要消耗掉了这部分钱。这都浪费在吃喝上。不仅如此,如今办事大讲排场,所做的饭菜很少能吃完的,大部分只能吃一半。剩下的几乎倒了的多。这种浪费十分惊人。
所以,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,规范农村大操大办风,遏制随礼的不断上涨势头。对农村办宴席严格控制酒桌数量,以达到控制浪费,减轻农民随礼负担的目的。大力提倡文明办婚丧嫁娶,树立农村婚丧嫁娶办事新风尚。一切为了节约,一切为了反对浪费,该出手时就出手。这是民生工程又一要事!回答到此吧!欢迎参与评论献计献策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传媒主持人周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浙江传媒主持人周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